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澳门举行,六位大咖探讨人工智能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AI快讯 2周前 AICAT
155 0

近日,第二届世界电影产业大会重要活动之—由中国电影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澳涞坞电影工作者总会、澳涞坞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主办的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在澳门永利皇宫举行。本届论坛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和担任学术主持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围绕着“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助力电影强国建设”的议题高屋建瓴地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

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澳门举行,六位大咖探讨人工智能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20年底,澳涞坞在澳门举办了首届文化强国论坛,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今年的论坛由天津电视台主持人苗青主持。

人工智能时代,电影或许将重新诞生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电影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教授在回答本场论坛学术主持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张斌教授提出的这个问题时表示,电影强国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部分,尤其是影像强国特别重要,电影电视作为大众艺术,它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有如下几个重要作用:

第一是影像创造。它要把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内容加以理想化创造,同时要把主体内心对于未来文化强国的理想愿景加以创造,形成一个新的影像体系,作用于观众;第二是影像转化。要把电影中创造新的影像通过文化创意转化成为现实生活情景的一部分,让观众持续在生活中观看,去学习、体会、品位;第三是影像输出。就是要在世界影像体系中,把中国人创造的新的影像系统同国际上先进的影像系统加以比较、交流、互建,在文明互建中凸显中国影像体系的魅力;第四是影像和现实生活中的循环互动。美好的影像系统要和现实生活中指向未来生气勃勃的创造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还要回到生活,有助于生活的创造。

去年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创造了以李白为代表的生机勃勃的唐诗意向,把中华文明高峰的意向动画化,变得离观众很近。很多孩子们一边看电影,一边朗诵唐诗,我的心里感觉非常美妙。今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又把《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意向投射到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中,让电影的影像同现实生活中的影像交融在一起。这就是电影影像同生活的互动,为文化强国、影像强国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澳门举行,六位大咖探讨人工智能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电影或许将重新诞生。人工智能和高科技的革命对电影带来的影响可能比当年电影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都要大。其实今年已经有一部完全没有人工拍摄的AI电影长片诞生了。或许现在说未来已来,电影已经重新诞生,无论电影产业、生态,还有生产方式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AI对于电影革命性的重塑可能正在发生,电影人也感到了危机,现在大家的共识是AI可以替代一些相对比较低端、中端重复性的劳动,但是它对电影作为创意产业的创意力、想象力、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借助人工智能来赋能电影,让我们变得更有创造力、创意力和想象力。这方面如果能增强,人工智能对电影强国建设带来的将是更加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对于我们每一个电影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拥抱人工智能,现在特别流行一句话“你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淘汰,但是你会被更熟悉掌握人工智能的人所淘汰”。

今年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又有一些新的表述,特别提出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和尊重管理规律,这都是我们在电影面临各种新挑战的关键时刻,电影管理,电影行业人士头脑非常清晰,知道我们面临的挑战,也知道我们面临更艰难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推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按照电影艺术规律、管理规律、产业规律来推进电影的发展。

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澳门举行,六位大咖探讨人工智能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人工智能与电影强国建设的六方面关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人工智能非常有想象空间,目前的应用还处于尝试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影视业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发生深远的变化,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如今AI技术已经渗透到从影视制作到发行、放映的整个链条,特别是大数据、大模型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对创作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故事的运作,到演员和最后制作完成,一直到发行全过程,它都会产生作用。

AI在影视领域的落地应用,中国有非常好的实践空间。一方面,AI可以助力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目前出现两个“走出去”的形态:一个“走出去”是传统的路径,就是中国制作的影视作品直接“走出去”;另一种就是平行发展。比如很多在国外传播的微短剧都有中国文化基因,来自中国的网络小说中的一些内容,当然还有待提升,但是它吸引力很强,比如说霸总穿越这类题材,现在转变成了微短剧,由美国人制作、美国本土编剧、本土导演,本土演员,将中国的文化基因的题材转换成一种美国文化产品,在日本也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平行的“走出去”,就是把中国的文化基因元素转成新的影视形态,这是我们原来没有的,未来一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一定能助力中国影视出海。

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澳门举行,六位大咖探讨人工智能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从六个方面谈了人工智能和电影强国建设的关系。第一,目前好莱坞在全球电影市场上依然占有第一,原因就是他们的商业类型片非常成熟发达。而电影类型是能够通过AI技术储存和复制的,如果我们运用AI更好地使用类型,加强类型叙事,融入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就能使中国电影面对全世界观众讲故事的能力有很大提高;第二,很多艺术片因为制作经费少而限制了表现力,但如果使用AI技术,可以上天入地、天马行空。如果艺术片的导演能很好使用AI,就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第三是表演。著名表演艺术家复杂的眼神表演AI做不到,但是有很多流量明星,他们的面部表情单一,表演水平还有待提高,而AI技术能够生成几百种表情,把几百种表情输入到青年演员身上,或许能让那些拥有众多粉丝的青年演员的表演更加丰富一些。

第四是电影制作。使用AI技术来表现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能够有很强的表现力,大幅提升电影产业制片能力;第五,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大模型,需要建立电影工业体系,能够改变个人作坊式的电影生产模式。比如好莱坞把哈利·波特做了九集,对一个型号的电影产品形成系列工业生产,第一部影片是第二部影片的广告,这种电影系列性工业化产品很强大,靠作坊式生产肯定不行,人工智能有利于使电影生产方式工业体系化;第六,现在的电影工业模型和大数据储存主要是英文,中国的影像数据储存有多少?如果我们的大数据、大模型不跟上的话,在世界影像体系中就会落后。因此,中国电影必然要拥抱人工智能。当然这里带来负面的东西,比如版权问题、伦理问题,我们可以跟世界各国交流,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管理,但不能因噎废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立足于世界电影强国之林。

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澳门举行,六位大咖探讨人工智能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人工智能将给各行业带来颠覆性革命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我们需要去了解、学习人工智能,所有的讨论一定要建立在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这是最重要的。其实很多人已经开始在学习和踏踏实实地做。《流浪地球3》在前期筹备和策划中,可能是最早、最系统地把人工智能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团队。比如说开编剧讨论会,可能每天10个小时,讨论一周,假设有5位或10位专家来讨论,最后整理、提炼和归纳所有专家观点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但使用人工智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做到。整个电影产业中的几乎每一个阶段,从剧本创作、创意,到声音、制片、后期制作,一直到整个宣发,AI技术都可以赋能,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确实能极大提高效率。

第二,北师大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办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生成AIGC的班,是去年开始办的,今年已经有了成果,我认为比较核心的一点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确实改变了传统的影视教育。如果用人工智能教学,直接从影像语言入手,都可以用人工智能方式把它给呈现出来,实际上就是电影语言。而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出来的作业和作品,反过来再去分析,再去看的时候,学生又能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什么叫电影语言,这对未来的电影教育有很大作用。

第三, sora出来后大家都很震惊,但其实它真正让大家感到恐慌是因为对世界的模拟,就是它对现实世界基于语言大模型的模拟,这是很厉害的东西,跟之前的3D建模完全不一样,有可能改变电影,或者说有可能扩展电影的边界,重新定义电影,因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正在不断融合,界限在模糊。人工智能对电影到底有何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一个是电影中的人工智能,这是把AI技术作为工具来赋能电影产业发展,将是未来电影里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一个是人工智能电影。从这个角度来讨论,未来电影会不会有新的形态,会不会有新的叙事出来,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澳门举行,六位大咖探讨人工智能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教授认为,无论欢迎还是不欢迎,拒绝还是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它会不断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必将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对任何行业都如此,包括电影行业。AI是一个工具,最终还是由人来决定的,但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无论从数据、知识量,还是创造能力,面对的都是一个拥有古今中外很多人知识数据的这么一个工具,你不可能超越它,它是集合了无数人知识的东西,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一点。

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澳门举行,六位大咖探讨人工智能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第二,AI肯定带来对生产力的解放,包括电影行业,能做一些以前我们不能做的事情,完成以前人工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完成的工作,比如说周迅当年拍《画皮》,人工的皮,包括《流浪地球》里的内容,有了AI,都可以来做,它所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为这样,它的冲击力是全面的、巨大的,也是深入的,但同时也会带来两个问题:其一,AI只是一个工具,取代不了人。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想象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有数据统计,人用互联网信息的时间每天将近7个小时,截止去年底,已经有64.4%的人都在互联网获取信息,这样一种状态下,人的想象力是会丰富还是被压制,直至丢失?其二是现实感。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有充分的现实感,可是当我们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时候,还有现实感吗?很多人讲,我们不能把世界图像化,现在的问题是世界已经被图像化了,被虚拟化了,被符号化了。今天这个时代的现实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符号所构成的现实,我们都沉浸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现实当中,原来的现实感可能会日益丧失。当这两种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人类能胜过AI的东西,是在哪里呢?这可能是我们考虑人工智能时代值得深思的角度。

广告也精彩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